曾经有人问过费德勒:
“大波罗的正手强不强?”
费德勒答:
“emmm……强是强,但恐怕拉法的正手才是最强的呢。”
行行行,知道你爱他了,你说啥都对。
但确实得承认,纳达尔的正手是最令对手畏惧的存在。
德约的新晋数据分析师O`Shannessy就曾在今年法网期间,对纳达尔的正手进行解读。
他认为关于纳达尔出色的正手有七个关键点!
为了方便理解,他把底线划分成了四个区域ABCD。
毕竟不管是左撇子右撇子,场地还是那片场地。
关键点1:球打去哪儿?
纳达尔非常热衷于把球打到右手持拍对手的反手位,也就是击球穿过整个二区斜线。
但是,这通常并不是他结束比分的方式。
底线制胜分
-
A区域=44(72%)
-
D区域=17(28%)
也就是说,纳达尔几乎四分之三的正手制胜分是冲向对手的正手。
这种特定的击球策略,其实对于各种级别的选手都受用。
你把球不断送到对手的反手位,他的失误可能会变得很少,但其实你的失误也会减少。
之后你把球打得越来越深,然后把对手拉出场地。
这会儿,对手场地上就会有一个巨大的空档——A区域。
BANG!得分!
关键点2:他站哪儿?
事实上,纳达尔在场地的各个区域都有轰出正手制胜分
-
A区域=8(13%)
-
B区域=19(31%)
-
C区域=14(23%)
-
D区域=20(33%)
可以看到,毕竟是正手站位,D区域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。
其次是B区域。
可以想象到,对手的最初目的其实是将球送到纳达尔的反手位。
然而快速的脚步调整,使得纳达尔一个侧身便得以亮出来自己的正手,击出制胜分。
关键点3:打到A区域
我们已经知道,A区域承包了纳达尔多数的制胜分。
下面是他将球击向A区域时的站位。
-
从A到A=3(7%)
-
从B到A=10(23%)
-
从C到A=12(27%)
-
从D到A=19(43%)
哇,原来正手直线是纳达尔感觉最棒的。
虽然一点都不简单,但是纳神毕竟不是一般人。
现在,我们将A和B合并为一区。C和D合并为二区。
-
从一区到A(斜线)=13(30%)
-
从二区到A(直线)=31(70%)
结果显而易见。
纳达尔典型的击球策略,就是在每一分开始阶段,用正手不断去攻击右手持拍对手的反手位。
然后出其不意地,改变击球路线,用正手直线去偷袭对方正手位得分。
关键点4:打到D区域
总制胜分中28%的球是被打向这个区域。
让我们看看他击球时的站位。
-
从A到D=5(29%)
-
从B到D=9(53%)
-
从C到D=2(12%)
-
从D到D=1(6%)
值得注意的,是纳达尔的闪身正手。
对手将球打向B区域是希望他用反手回球。
但是纳达尔不!
他通过脚步调整,移动到击球范围更大的正手位,并掩饰自己的意图。
对手很有可能会觉得他会选择反斜线,于是提前往那个方向移动。
一旦对手试图向A移动,纳达尔便立即将球拉拽到D,让对手措手不及。
关键点5:发球/接发
正手制胜分前的铺垫也至关重要。
比如他是发球呢,还是接发。
数据如下:
-
发球=35(57%)
-
接发=26(43%)
结果显示,纳达尔在发球后更容易打出正手制胜分。
这很好理解,毕竟发球立即把对手压迫到防守模式,然后纳达尔就可以更容易将球击出角度。
这个方法也同样受用于各种网球水平的球友。
关键点6:底线内/外
想必大家都注意过纳达尔接发时的站位。
他站得离底线非常非常非常远,是为了让对手的发球慢下来,他就可以控制接发的角度。
但他并不会一直呆在那儿,实际上,大多数正手制胜分都是在底线内完成的。
-
底线内=34(56%)
-
底线外=27(44%)
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,说明纳达尔并不是底线“大磨王”。
他可能刚开始站位比较深,但是他会慢慢向前移动,或者一下子最大程度地往前冲。
底线内击出的34个制胜分中,有18个是向前压上,准备上网终结比分的过程中打出的中场球。
关键点7:回合长度
回合越长,纳达尔越占优。
这可能是所有数据中最耐人寻味的。
10拍及以上的回合中的正手制胜分
-
纳达尔=16
-
对手=2
这个结果令人兴奋又绝望。
回合越长,纳达尔的对手机会就越少。
说明你要么尽早攻击纳达尔,不然就基本上再也没什么机会了。
击出制胜分的平均回合长度
-
纳达尔=7.0拍
-
对手=4.6拍
四拍的回合意味着两名球员各自只打了两拍——并且其中还包括接发球。
所以对抗纳达尔时,想要打出正手制胜分的最佳时机,是发球或者接发的后一拍。
这样的策略叫做发球+1或者接发+1。
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机会,你可能就……
纳达尔的正手经过德约教练这么一剖析,你有什么新感受吗?
不过话说回来……德约团队纳入了这么个数据分析大佬,是不是明年遇见谁都能见招拆招啦?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