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的澳网青少年赛,
塞巴斯蒂安·科达夺得男单冠军。
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很陌生,
但他有一个大满贯冠军爸爸。
他的父亲皮特·科达在20年前曾经拿过澳网男单冠军,(是的,就是那个赢球后跳来跳去的科达)
20年后儿子以青少年男单冠军“出道”。
(皮特·科达)
有了冠军爸爸,再加上职业网球选手老妈,
他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,
想必是从小当种子选手训练的吧。
然而,他父亲并没有这样做。
小科达10岁前最爱曲棍球,立志当曲棍球选手;
在美网上看了斯泰潘内克和德约比赛才迷上网球。
15岁参加ITF青少年比赛,16岁才开始打职业赛,
连他的两个姐姐也没有打网球(而是高尔夫球)。
“赢在起跑线上”是中国式教育的一个宗旨。
未来的路很长,能否赢在终点不得而知,
但至少得赢在起跑线,这样才能先人一步。
因此不管孩子喜不喜欢,
一股脑儿地报了一大堆兴趣班。
美其名曰“全面发展”。
这样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了吗?
这是对孩子童年的掠夺。
同样的,为了能快别人一步,
不理孩子意愿一味加大训练量,
同样会造成逆反心理,适得其反。
托米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曾经的他也是澳洲的一颗明日之星,
但由于7岁开始,他的生活中就只有网球,
他就像一台机器一样,日复一日不停训练。
看到他那生起气来连亲儿子都揍的老爸,
不难想象他从小就处于父亲淫威的阴影之下。
BTW,他的妹妹萨拉也是个职业网球选手。
所以,他说网球剥夺了他的童年以及不爱网球,
似乎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。
最近托米奇参加了一档真人秀。
本以为他会乐在其中,没想到本周三他就退出了这个节目,并表示希望能挽回自己的网球生涯。
小编表示已经看不懂他了......
跟“孩子到哪我到哪”的约翰·托米奇不同,
老科达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发挥,
也不想让儿子以“前冠军的儿子”之名出赛,
选择不陪儿子到澳洲出赛。
小科达:
“他没有逼我,这是我的选择。我是真的爱上了这项运动。”
看,这大概就是体内网球之魂的指引,
拐了个弯最后倒是和父亲走上了同一条路。
所以,孩子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,
但若实在无爱,即使分数再高,也难在上面钻研。
技艺精湛,但不创新。
而创新, 正是中国孩子所缺乏的。
兴趣比那些重复式的训练重要太多,
人生并不是短跑,不需要赢在起跑线。
文章评论